科学研究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新闻动态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师生参加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三十届全国学术会议


2024-05-31  点击:

    近日,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三十届全国学术会议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全国14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交流研讨工程热物理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人才培养成果,是我国工程热物理领域的一项重要会议。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杨斌副院长杨俊兰实验中心主任王宇热能工程系主任朱玉雯教师李艺凡王冬计、建环系教师武振菁(线上)及多名学生参会。本次会议包括6个专题: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热流体力学热物性与热物理量测技术教学专题。

    在传热传质学专题,王宇老师作了《基于一种装配式辐射装置的供暖系统运行优化模拟分析》报告,介绍了一种装配式辐射装置,并结合热舒适环境营造需求提出了运行优化调整策略,明确了显著的运行节能潜力,为新建绿色建筑低碳运行及既有建筑供暖绿色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李艺凡老师作了《错位三角凹穴微通道内沸腾流型及传热特性》报告,指出微尺度沸腾流型、汽泡行为和传热机理与常规尺度存在明显不同,一方面需要优化热沉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辨识流型,智能调控系统运行参数。报告介绍了新型热沉内沸腾流型、稳定性和均温性,证实了新型热沉的应用潜力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汽泡特征参数的可行性。在工程热力学专题,武振菁老师线上作了《实验用海水源冰浆热泵机组的性能分析》报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海水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了热泵系统在纯水工况和海水工况下的系统性能,分析了机组冰浆形成现象与机理,介绍了新型系统应对传统结冰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国家“双碳”战略下开发利用可再生海洋能源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王天宇作了《带有多孔肋的新型开放式微通道热沉内流型和传热特性》报告,分析了两种带有多孔肋的新型热沉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并通过熵产原理分析了综合性能。研究生王渊超作了《太阳能耦合CO₂跨临界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评价》报告,提出了三种不同形式的CO₂跨临界朗肯循环子系统,以及与太阳能集热和储热子系统耦合的系统形式,建立了热力学、经济和环境性能评价模型。

    在教学专题中,王宇老师作了《新工科与工程认证背景下建筑能源应用实践平台建设研究》报告,分析了新工科及工程认证视域下实践能力的达成途径,阐述了产教融合多元驱动的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充实完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优化拓展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转化提升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原则,介绍了综合实验系统建设与阶段成效。

    杨斌教授和与会专家围绕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和技术壁垒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杨俊兰教授参加了理事工作会议,介绍了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建设情况和近期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充分交流了学科建设规划和举措。

    本次会议中,我院师生投稿共11篇,作会议报告8个,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充分的交流探讨。此次会议为师生搭建了展示研究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与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锻炼了师生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续,学院将进一步推进与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工程热物理相关领域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持续做好学科建设。

上一条:我院教师参加第二十四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下一条: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师生一行来我院实验中心参观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