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人才理念 
 本科培养 
 研究生培养 
 技能培训 
 人才动态 
研究生培养
榜样力量 筑梦科研丨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举办“ 榜样的力量 ” 经验交流会

主讲人简介

王冬计,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师,工学博士,曾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百佳心理委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授权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5项;参加挑战杯、互联网+、节能减排等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

赵海龙,2019级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拟录取。第一作者发表四篇JCR一区SCI论文,IF均大于7,一作总IF大于30。曾获2020年全国“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决赛特等奖。曾任能源动力专业研究生党支部支委。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2020-2021学年王克昌奖学金,作为“创新奖学金”获得者被推荐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奖学金特等奖评选。2020-2021学年校优秀研究生。

田万峰,2019级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得2021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2021年院级优秀研究生干部。录用SCI论文一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双申),获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2020年天津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三等奖两项;获得2020年天津城建大学“互联网+”比赛二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比赛三等奖,2021年“挑战杯”天津城建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为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学术交流,2021年12月3日,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东配101举办《榜样的力量——经验交流会》。交流会邀请到了我院新进教师王冬计老师和两位2019级优秀研究生赵海龙和田万峰与大家分享经验。

碰撞思想火花,绽放精彩生活

科研、思想、工作三个方面犹如鸟儿的一体两翼,当齐头并进。王东计老师告诫我们思想上应做到文明修身、思想上求进步、行为上做表率。科研方面,王老师强调科研应当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两个阶段的努力作好充分准备,坚持不懈,最后方能水到渠成。只有达到最后一步,才能“得道飞升”。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成功的背后,往往需要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需要一路披荆斩棘。赵海龙在自己专业领域所荣获的佳绩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的。赵海龙说,一篇SCI论文的背后,隐藏着夜以继日的付出,从开始学软件做分析,学习写作,到学习画图,再到最后论文的返回修改,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一个科研观点的诞生,需要难以计数的文献阅读做支撑;需要与老师、同学师姐反反复复的讨论;你当初的挑灯夜读才能回馈到如今成功的你。赵海龙同学也向同学们分享了一些申博的心路流程,以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经验与建议。

齐头并进,勇创佳绩

田万峰同学在论文写作以及专利写作方面都给予了我们诸多宝贵的建议。在论文写作初期,应当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分享了一些论文阅读相关的利器与网站,强调应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专利方面,他建议要有创新思维,把这些思想与老师交流讨论,然后查阅相关文献,再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建模。最后,田万峰也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就业的方向渠道。

总结

研路漫漫,一路必定充满坎坷。任何成功的彼岸,都没有捷径,必当伴随着难以数计白天与黑夜辛勤的奋斗。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引导城大青年揣着赤子之心,去闯荡、去拼搏,用宛如明灯般的经验照亮迷茫、指引方向,在充满荆棘的科研之路上一往无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发光发热!